美企遭遇國內砍單240億顆芯片,美媒:抱著“電子垃圾哭泣”吧!
在萬物互聯加速啟動的時代背景下,對於芯片的需求也上升到瞭全新的量級,根據初步統計目前全球芯片產業的規模,已經達到瞭4萬億的規模,而且這個還在不斷攀升當中。
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耗市場,每年消耗瞭超過60%的芯片,這也是在相關限制之下,美企著急恢復合作的原因,能夠保留著中國市場份額,就意味著競爭力還沒下滑的離譜。
而在整個過程中,高通可謂是最慘的一傢美企,在還沒參與斷供華為之前,是全球最大的移動芯片廠商,並且有超過70%的營收來自中國市場,如今在國際信譽受損之後,一切都開始變瞭。
聯發科借助這個機會,大舉進駐中國市場,在中低端領域已然沒有瞭高通的位置,而在高端芯片上,同樣也展現出瞭不俗的競爭力,在國內手機廠商不獨傢采用高通芯片之後,聯發科成為瞭最大的贏傢,目前這股風氣也蔓延到瞭歐洲市場。
即便美企多次公開抱怨損失慘重,但老美依然堅持以自我為中心,不斷升級著相關限制,根據相關數據統計,在過去的四個月時間,中國市場已經減少瞭240億顆芯片的進口,相當於日均兩億顆。
遭遇砍單之後的處境
老美作為芯片出口大國,限制瞭自身的進出口渠道,損失最慘重的自然是那些從事芯片貿易的美企,而事情的嚴重後果,也早已超乎瞭現象,更為嚴重的連鎖反應也將到來。
在芯片被限制出口之後,美芯片企業手中的庫存龐大,有的庫存甚至超過瞭七個月,也正因為如此,包括高通在內的美芯片廠,一改此前高傲的態度,請求中企可以幫忙清理“庫存”。
然而事與願違,中企早已對美芯片廠商不報以信任,反其道而行,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就少進口瞭240顆芯片,作為芯片消耗大國尚且如此,美企想要尋找可替代的市場,幾乎是不可能瞭。
而老美著急就著急在,芯片是非常特殊的產品,基本上屬於一年一變的狀態,更新迭代的周期也非常的短,特別是先進的芯片,一旦庫存超過六個月,在市場上也沒有存在的實際價值。
而且先進的芯片是花高價代工而來的,積壓在庫存的時間越長,其市場價值也會逐步地降低,而老美出口給我們的基本都是中低端芯片,庫存時間長瞭,自然就成為瞭垃圾般的存在。
美媒多次勸阻無果之後,在面對如今這樣的情況,更是直接表態:“接下來就抱著電子垃圾哭泣吧!”
不斷砍單進口芯片的原因是
根據數據統計,在上半年國內完成瞭1700億顆芯片的制造,接近日均10億顆的產量,相比於同期增速至少達到瞭20%以上,在中低端芯片領域已經實現瞭一定的自主研發。
而這個數據能夠很直觀地表現出,為何國內能夠砍單240億顆進口芯片,在中低端芯片領域尚且如此,高端芯片就更不用說瞭,目前歐洲市場也開始瞭砍單計劃,並把訂單轉移給瞭聯發科等等亞洲廠商。
聯發科的物美價廉,對上瞭熱衷於“割韭菜”的芯片廠商,最終誰能夠勝出,想必已經是在意料之中瞭,而關於這一點,張忠謀很早之前就給出瞭忠告,隻是老美不願意承認罷瞭。
張忠謀表態:“臺積電耗費多年的研發成果,不可能單純隻通過金錢就能夠謀不,美重塑半導體產業的計劃終將失敗!”
臺積電赴美建廠前承諾的520億美元補貼,至今一分錢都還沒有到賬,而關於這方面本土的芯片廠商英特爾,也直言沒有補貼,就不會在美本土建設代工廠。
就連本土的芯片廠商,都尚且知道美半導體領域的處境,更不用說海外先進的芯片廠商瞭,在迫於壓力之下,英特爾總算獲取到瞭首批的補貼款,但高昂的人工成本,在正式投產之後能否實現盈利也是未知數。
對於芯片規則的調整,最終損失最大的肯定是美企,在無法制造出頂尖的芯片之後,老美在產業鏈的優勢早已被弱化,非但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,反而激起瞭世界各國自主化的決心。
本身芯片研發是重資產行業,依靠全球供應鏈,不僅能夠將技術的價值發揮到極致,也能夠促進半導體行業的全速發展,然而老美以一己之力將開放的科研環境,打回瞭“封閉”的原型。
而美企承擔下瞭這個錯誤決定的後果,也直接拖垮瞭老美在芯片產業鏈僅存的那點優勢,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,但又不得不接受,美芯已經開始賣不動瞭,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