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要數據公佈,國產芯片的“遮羞佈”被扯下來!
對於現階段數字化時代的佈局,芯片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任務,是科技發展的核心驅動力,毫不誇張地說,如果沒有它,全球科技將倒退至少一百年!
矽基芯片技術是由老美研發出來的,但如今在造芯上卻遇到瞭困境,雖然在芯片設計研發上依然領先於全球,但在芯片制造工藝上卻無能為力瞭。
英特爾作為美最先進的芯片制造商,擁有著最頂級的資源,至今都未能突破7nm的工藝,還把先進的工藝交給瞭臺積電生產,此前大有放棄的打算,但在壓力之下隻好重啟瞭晶圓廠的建設!
美一直妄圖恢復掌控全球芯片產業,這也是相關限制實施的目的,或許他們認為國產芯片將會成為最大的對手,那中國芯的發展,是否已經讓我們達到無憂的境地瞭呢,真實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?
重要數據出爐
根據icinsights提供的數據顯示,美在IC(電子集成電路)總銷售額上,占到瞭全球市場的54%,依然處於全球第一的位置,然而一直遭到媒體鼓吹的國產半導體行業,在數據上就有點尷尬瞭。
大陸IC在全球份額占比上僅為4%,而臺灣地區則達到瞭9%,兩個數據相加起來也不過13%,和美在IC份額上的地位,還是相差甚遠的,主要原因就在於,國內很多企業都隻有研發設計能力,但缺乏瞭制造的企業。
在相關限制之下,國內半導體企業拔地而起,僅在2020年新增的企業就超過瞭萬傢,總數更是達到瞭2.17萬,這也是有史以來最高水準,表面上看市場一片繁榮,但為何我國在IC市場的份額會如此慘淡呢?
國產IC的佈局如何?
雖然國內不少芯片廠商,都能夠設計出7nm以下的高端芯片,但依靠目前國內的產業鏈,也確實制造不出來,因為缺少瞭ASML的EUV光刻機供應,導致瞭國內最先進的制程工藝,也被卡在瞭14nm的水準。
更為重要的是這14nm的工藝,也不是完全自主化的,這也就有瞭此前華為高度依賴臺積電的場面,在相關限制之下,旗下高端的麒麟芯片隻能面臨暫時停產,表面上看似華為的窘境,但實則這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真實寫照。
在華為海思設計的芯片無法生產之後,直接影響到瞭國內企業傢的積極性,在最後一段時間半導體企業的註冊數量持續下滑,僅剩4%的IC份額,也是直接和海思半導體掛鉤的。
根據統計數據顯示,2020年國內前十的圓晶廠,總共創造瞭567.4億的營收,但屬於國內的份額僅為27.7%,剩下的72.3%的份額是外企掌控的,國產芯片對海外技術產生的依賴,也直接影響到瞭IC份額。
而面對此前制定的計劃,要在2025年之前實現70%的自給率,如果按照這樣的進度發展下去,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,那國內是否有什麼應對方案呢?
是否有機會實現70%自給率?
受到摩爾定律的影響,在芯片達到3nm之後,想要再進一步縮小制程,可就沒有那麼容易瞭,不僅需要消耗時間和精力,而且在性能的提升方面也不會很顯著,因此芯片產業也面臨著轉型的態勢。
目前臺積電已經聯合英特爾牽頭成立瞭“小芯片”聯盟,蘋果、三星、高通等知名企業都相繼加入其中,其圍繞的技術方向就是先進的封裝工藝,而“雙芯疊加”工藝就是其中的一個方向,目前也已經得到瞭很好的市場驗證。
華為在去年的時候相關的技術專利,輪值董事長郭平也宣佈,後續將會成為華為的主要研發方向,在成功之後將有效解決華為芯片的供應問題。
除此之外,國內的很多企業也在努力,華天科技已經開發出瞭eSIFO扇出型封裝技術,把超薄封裝精度提升到瞭150微米,而長電科技掌握的SiP封裝技術,也很好的具備瞭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。
在先進的封裝工藝得到應用之後,就可以大大降低對於光刻機的依賴,甚至可以說不需要EUV光刻機,就能夠實現對於高端芯片的生產,屆時國產的DUV光刻機一旦研發成功,就能夠徹底擺脫ASML的依賴瞭。
而臺積電開始從事先進封裝技術的研發,同樣也是為瞭擺脫對光刻機的依賴,如果能夠在這項工藝上實現質的突破,國產芯片想要實現70%的自己率,也並非是沒有可能性的,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