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支孤獨創業的“中年人團隊”,歡迎志同道合的同志討論分享心得~
近年來,中國的發展持續被看好,在基建上的速度更是突出一個字,迅猛。鐵路、橋梁、隧道等超大型工程不斷完成,為人們的生活增加便利的同時,更是成為利在千秋的事情。
那你知道南水北調嗎?其實南水北調隻是一個項目工程上的籠統說法,具體的操作情況因地域的不同而略有差異。但總的來說,就是通過一些方式,將水從水資源豐富地區引入到水資源貧乏地區,以此來解決水資源緊缺等問題。
在陜西省,同樣也存在“南水北調”工程,它就是常被人提起的“引漢濟渭工程”,作為南水北調中重要的一環,引漢濟渭的作用,就是把作為長江最大支流的漢江之水,補給到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裡去。而其中最大的困難,就是橫跨在中間的秦嶺山脈。
眾所周知,我國地域極其廣闊,在地理上又劃分為南方區域和北方區域,兩者之間在溫度、氣候、文化上均呈現出較為差異的變化,對於這種現象,尤其是在秦嶺附近最為明顯,因此秦嶺-淮河一線也被稱為我國南北分界線。
而秦嶺自古以來就被稱之為華夏文明的龍脈,主峰太白山更是海拔3700米以上,它的存在不僅使得我國南北地區狀況出現天差地別,更是將地形、水資源等也產生較大分級。
例如在陜西省,陜南地區和陜北地區雖然相距較近,但是在水資源上,陜南地區卻占瞭當地水資源的68%以上,而陜北地區和關中隻能占據不到32%的水資源,這對於部分重點城市與工業發展相對集中的地區來說,很明顯是不夠用的。
為瞭解決這一問題,“引漢濟渭工程”便進入到眾人的視線。早在1992年,黃河水利委員會就提出瞭嘉、漢入渭以濟陜甘諸省的設想,通過十幾年的勘查工作,已經為引漢濟渭工程的總體佈局奠定瞭確信的基礎,終於,在2014年開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,耗時八年,2022年,引漢濟渭工程秦嶺輸水隧道,在工程隊艱苦努力之下首次實現全面貫通,至此,運行多年的項目才算有瞭標志性進展。
引漢濟渭工程完成之後,將極大緩解陜西北部地區和關中的用水緊張問題。並且,根據介紹,該工程總調水規模或將達到15億立方米,相當於105個西湖的總水量,因此而受益的人數將達到1411萬人,對於工業發展和經濟提升更是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在整個工程的進行中,工程隊面臨過各種各樣的困難,但要說最困難的一點,無疑就是要貫穿秦嶺。秦嶺隧洞全長81公裡,埋深在500米以上,不僅需要控制隧洞防水,更要時刻關註水量滲透等問題,除此之外,山體內復雜的地質環境,比外部石塊更為堅硬的巖石,以及多處出現的斷層等,都是需要工程隊不斷解決的難題,
然而我國畢竟有著完成多次巨大型工程的經驗,對此也不是沒有辦法,這次在秦嶺隧道的挖掘上,采用瞭TBM挖掘法,其為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機,最適合這種深埋隧道內施工,很大程度上加快瞭項目的進程,不過即使如此,也足足耗費瞭八年的時間,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。
最後,對於引漢濟渭工程的意義,不僅能解決陜北地區的用水問題,對於黃河來說也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,要知道黃河已經經歷瞭數次斷流,渭河的水質也成為一大問題,其上遊幾乎沒有生態水,嚴重時河道裡充滿污水。不過,隨著引漢濟渭工程完成之後,相信對於渭河和黃河的水質來說,也是一種良好的改善。
這讓人不得不感嘆,中國不愧是基建狂魔啊!
“打穿”秦嶺山脈?中國做到瞭,將為黃河引入105個西湖的水量
用時8年,中國又完成一壯舉,將有1411萬人受益
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,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作者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