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,人們能夠更加迅速的瞭解到信息,也曾經歷過很多牽動人心的事情。然而,當各種各樣的信息湧入到人們的生活,大傢對於曾經發生的事情,似乎已經開始逐漸遺忘。那對於15年前,那對需要依靠鐵索,橫跨怒江,才能往對岸上學的姐妹,大傢還有哪些印象嗎?
2007年,一位攝影師來到雲南,當他來到怒江邊上時,看到江面上有著一根粗實的鐵索,一開始,青年攝影師還不明白這條繩索的意義,以為這隻是一條探險者的“險道”。然而,他沒想到的是,片刻之後,一對嬌弱瘦小的姐妹,卻將自己掛在這條溜索上,熟練地從河對岸滑瞭過來。
青年攝影師立即抓起相機,將這一幕拍下來。畫面中,一對背著書包的小姐妹,彼此緊靠在一起,身下就是奔騰洶湧的怒江,畫面看著讓人揪心,又十分震撼,也因此,這張照片發出以後,立即引起瞭廣大網友的關註。
如今,距離這張照片的拍攝日期,已經過瞭15年,而這些年來,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有瞭很大進步,這裡的溜索改成瞭大橋,曾經的天塹已經變成瞭通途,而那對溜索過江的姐妹,生活又有哪些變化呢?
怒江,又稱潞江,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,入雲南省折向南流,經由多個地區之後,最終流入到印度洋的安達曼海,總流域面積約為33萬平方千米。怒江在雲南段全長650公裡,之所以稱其為怒江,是因為水域寬廣,危崖聳立,湍急的河水在經過谷底時,猶如在咆哮怒吼一般,發出震耳的聲音。
而當年那對溜索過江的姐妹,一個叫餘春花,另一個叫餘才妹,兩人傢住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馬吉米村,位於怒江西岸處的喬馬嘎村民小組,這裡一共生活瞭幾十戶人傢,平時他們在生活上還好,但一到出門就成為一大難題。
由於學校、醫院、和集市等,都建在瞭怒江的對岸,因此,喬馬嘎村民小組在生活上都需要橫跨怒江,而當時的條件下,江面沒有一座橋,村民想要到達對岸需要走幾個小時的山路,如果是要買東西,時間上晚一點也無所謂,但如果是需要去看病,或者孩子去學校,那麼時間上就有些來不急,因此,怒江上的那條溜索,就成瞭喬馬嘎村民小組出行的一種方式。
餘春花和餘才妹也是因為需要上學,才開始溜索過江,一開始,她們年紀還小,父母會把她們同自己綁在一起,送她們過江,之後再回來,等到年紀稍微大一些,大概是餘春花上三年級的時候,父母開始讓她們自己溜索過去,第一次獨自溜索時,餘春花心裡害怕到瞭極點,為瞭上學,也隻能咬著牙滑過。
有一次,餘春花同往常一樣滑索過江,當溜到中間時,溜梆卻停瞭下來,此時的她就掛在溜索中間,身下是湍急的河水,耳邊呼嘯的風聲,讓這個年僅九歲的小女孩慌瞭神,不過她知道自己沒有辦法,也等不急別人來救,隻好雙手交替抓住繩索,一點一點的往對岸滑動,對於這次經歷,餘春花記憶猶新,這或許是她在溜索是遇到最驚險的一次。
而怒江上的這條溜索,雖然方便瞭對岸喬馬嘎村民小組的生活,卻也帶來很多痛心的回憶。有一次,對岸的一對母子過江,結果母親到瞭江對岸,孩子卻墜入到江裡,還有的村民在滑索的途中,繩索突然斷裂,連人帶繩一起落到瞭江中的石頭上。
讓人感到高興的是,如今這些問題,都已經得以解決,從2018年,喬馬橋的建成,讓村民們溜索過江的事跡,都成為瞭歷史,寬廣的大橋十分平穩、牢固,不僅解決瞭喬馬嘎村民小組的出行困難的難題,更推動瞭當地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。
而如今,當年那對溜索過江的姐妹,餘春花成為傢鄉衛生院裡的一名護士,最近又考取瞭醫師資格證,而表妹餘才妹,也已經結婚生子,在傢裡種植草果,有著自己的事業。如今的生活與以前對比,已經好瞭太多。而大傢對此,有什麼看法呢?
15年前,因要溜索過怒江才能上學的姐妹,如今生活怎麼樣瞭?
15年前,要溜索過江上學的姐妹,如今咋樣瞭?恐怕很多人忘瞭吧
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,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作者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