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傢都知道,在我國,分辨一個城市是南方還是北方,靠的是南北分界線——秦嶺淮河一線,而就是有這樣一個省份,剛好被這條分界線分割開來,形成瞭一邊北方,一邊南方的局面。
在這裡,明明在一個省份,當地人見面卻說不上是老鄉。而這個神奇的省份就是安徽。
安徽可以說是最低調也是最尷尬的省份之一。因為南北分界線,將其分成瞭三個區域,讓一個省份之間的生活習慣、方言、口味、甚至性格都不同。
其實有一大部分的安徽本地人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北方人,還是南方人,那安徽到底是屬於南北哪一方呢?省內又有哪些不同?
差異
首先是性格,皖北的姑娘到瞭皖南,直呼“太溫柔瞭”,皖南姑娘也被人們稱為“江南美人”,精明細膩,婉約典雅。而皖北姑娘則十分義氣豪放,路見不平是她們最迷人的標簽。
再說說語言,河南有河南話,上海有上海話,廣東有廣東話,而安徽卻沒有代表性的地方語言。一個省份,三個區域,十六個市,各有方言。
像皖北大部分地區多說中原官話,以合肥為首的江淮地區的方言是皖北江淮官話,而黃山一帶,也就是以前的徽州,說的就是徽語瞭,還有蕪湖周邊長江一帶的方言是吳語。由於方言的雜糅,在省內,為瞭溝通上更加方便,還是說普通話的居多。
不僅如此,三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也是差異巨大。人均GDP差異非常明顯,兩極分化很嚴重。皖北的經濟發展始終不溫不火,人均經濟隻有皖南的一半,而以省會合肥為首的江淮地區可以說是一頭獨大。
再論習俗,省內就可以上演“冬至到底是吃餃子還是吃湯圓”的爭論大戰,甚至連小年夜都過不到一塊去,以合肥為首的皖中地區習慣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,而皖南則是臘月二十四,而皖北的一些地區,小年元宵還會一起過。
最後來說說飲食差異,皖北人自我認為就是北方人,飲食習慣也和其大差不差,愛好面食,講究一個“鮮”字,非常喜歡湯湯水水。
而皖南人追求精致,以米食為主,比較重口味,喜油喜辣。
皖中人民更厲害瞭,面食米食通通不落下,簡直就是南北結合區。
為什麼同一個省份竟有如此大的差異呢?
原因
歷史原因:在很早以前,安徽是由南京進行直接管理,在明朝的時候才開始進行行政劃分,與江蘇、上海劃為同一區域,到瞭清朝變為瞭江南省,江南省後又被劃分為瞭江蘇和安徽,但是沒有考慮到飲食、方言、文化、生活習慣上的差異,直接按照土地劃分,這也就導致瞭“三區拼接”的前身。
地形原因:由於淮河與長江的分佈,使得安徽劃分為瞭皖南、皖北、皖中三個區域。除瞭河流走勢,地形地貌的區別也是導致安徽拼接感十足的原因
該省內地形種類齊全,北部地區河網縱橫交錯,南部又分佈著很多山脈,安徽的四大名山黃山、九華山、天柱山、齊雲山就在其中。
交通原因:由於河流眾多,在古代,水路是安徽重要的交通方式。但是因為河流的走向為東西流向,所以不論是經濟發展,還是文化交流都著重於東西兩方,導致瞭南北文化相融的不便,這也是為何在解放時期,合肥和蕪湖分別劃分為皖北和皖南兩個行政單位的原因。
結尾
坐擁南北的安徽,看起來溫柔細膩,實則柔中帶剛,南北之爭雖在此發生,但也完美解決。不過與其說安徽是“三區拼接”,不如說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大傢庭。
所以,說到這裡,大傢對於低調又尷尬的安徽有什麼想說的呢?
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,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作者刪除!